息修簡介


阿爸腓利門與門徒的對話8

許子韻

本中心靈修導師

 

譯按:本文譯自文章A Discourse on Abba Philimon(論阿爸腓利門)9其中一段。我們對阿爸腓利門的生平所知不多,估計他活躍於主後六世紀的埃及。“A Discourse on Abba Philimon”是《慕美集》中少有以敘事形式寫成的作品。文章見證著在主後六世紀〈耶穌禱文〉公式「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兒子,可憐我吧」已經成形。

 

有一次,與阿爸腓利門(Abba Philimon)同住的一位弟兄問他:「默觀的奧秘是甚麼?」這位長老意識到弟兄是來學習的,便回答道:「我告訴你,我兒,人的智性完全純淨時,上帝會向他啟示賜予給施助權能和天使大軍的異象。」這位弟兄又問:「父親,為甚麼你讀詩篇比讀聖經其他部分更喜樂?你為甚麼安靜地吟誦詩篇時,就像在和某人說話一樣?」阿爸腓利門回答道:「我兒,上帝將詩篇的力量刻在我卑微的靈魂上,就像祂作在先知大衛的靈魂上一樣。我無法脫離詩篇所說的甜蜜美景,它們充滿整部聖經。」他因為提問者的追問,並為了提問者的益處,便謙虛地交代這一切。

 

一位名叫約翰的弟兄從岸邊來找阿爸腓利門,抱住他的腳,對他說:「我該做甚麼才能得救?因為我的智性搖擺不定,被一切錯誤的事情牽著走。」阿爸頓了頓,回答:「這是一種外在的偏情,它一直伴隨著你,是因為你對上帝的渴望仍未達到完美。這種渴望和對上帝的認識所帶來的溫暖,仍未臨到你身上。」這位弟兄對他說:「父啊,我該怎麼辦?」阿爸腓利門回答道:「在內心深處默想一會兒,這樣做可以淨化你的智性。」弟兄聽不懂,便問長老:「父啊,甚麼是內心的默想?」長老回答:「看守你的心,以敬畏和顫驚在心裡警醒地說:『主耶穌基督,憐憫我吧。』因為這是蒙福的戴亞都古(Diadochus)給初學者的建議。」

 

弟兄離去,在上帝的幫助並長老的祈禱下,他找到了寧靜,有一段時間被這種默想的甜蜜充滿。但後來這份寧靜突然離他而去,以致他不能操練和警醒祈禱。於是他又去找長老,告訴他所發生的事。長老對他說:「你曾短暫地嘗過寧靜和內心之工,並經驗到其甜蜜。你應該常常在心裡做這件事:無論是吃是喝,在人群中或斗室外,還是在旅途中,都要以警醒的心和不偏離的智性重複該禱文;也要吟誦和默想眾禱文和詩篇。即使在執行必要的工作時,也不要讓你的智性閒置,而是要讓智性不斷默想和禱告。因為這樣你就可以領會聖經的深度和隱藏其中的力量,不斷地給智性工作,從而實踐使徒的命令『不住禱告』(帖前5:17)。嚴守你的心,監視著它,這樣它就不會允許惡念或任何虛空妄念進入。要不間斷地,無論是睡著是醒著,是吃是喝,還是在人群中,在內心時而默想詩篇,時而重複這句禱文:『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兒子,可憐我吧。』吟誦時,確保你不會心口不一。」

 

簡而言之,修習「息」的方法就是「息修」,而「息修」的目的在於邁入此「息」之境界。從進路來看,「息修」包括了以下三個基本身心技巧:姿勢、呼吸,以及呼求。姿勢上,「息修」採用了坐的姿勢,就是讓身體安坐在板凳上,目的是要固定身軀,使它不左傾右斜;與此同時,亦能將全副精神集中於內,令整個人的神智變得清醒。修道者尼克科高(Nikiphoros the Monk)教導「息修」時這樣說:「坐下來,內心保持專注。」西乃貴格利(St. Gregory of Sinai)說得更加具體,他要求修者「從早晨開始,便安坐在九吋高的小凳上」進行「息」的修習。

 

8 原刊於《道在雙月刊》2022年8月號

9 G. E. H. Palmer, Philip Sherrard, and Kallistos Ware, trans and eds., The Philokalia, vol. 2 (London: Faber and Faber, 1981), 347-48.

© 2013 The Tao in the World Ltd    私隱聲明及免責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