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修簡介


淺談「耶穌禱文」及其對今天基督徒靈命成長之意義2

陳國權牧師

本中心主任

 

耶穌禱文是無窮、無限的祝福。它代表了廣大無邊的上帝,並從衪那裡接受了上帝無限、神聖的價值,以及祂的權能與屬性。~俄國聖者Ignatius Brianchaninov


當大家接獲本期道在雙月刊時,我已經在網上教授完了「耶穌禱文」課程的第一課。這次是我第二次教授「耶穌禱文」,一方面是要配合本中心的「古道今行」文憑課程安排上的需要,另一方面是我個人認為「耶穌禱文」對今天基督徒靈命成長意義重大,需要和更多的基督徒分享這個禱告的神學及操練方法。從歷史角度說,儘管「耶穌禱文」可以追溯到耶穌基督的年代,然而,它要到上個世紀初才受到西方基督新教所關注。至於本港華人教會,「耶穌禱文」則要等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,隨著西方教會靈修運動登陸本港才被較多新教徒認識。

 

以耶穌基督為依歸

「耶穌禱文」對今天基督徒靈命成長意義重大,是因為不論你所操練的靈修是屬於哪個傳統、哪個派別,若真是基督教靈修,最終它還是要引領我們透過道成肉身的耶穌回歸上帝,並與祂合而為一。事實上,基督教靈修總是以耶穌基督為依歸的,「因為離了我(耶穌),你們就不能做甚麼。」(約15:5)如此看來,基督徒禱告真正須要留意的,是禱告的對象。眾所周知,基督徒禱告的對象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,然而,這卻又不是所有基督徒都認真知道或踐行的。

 

祈求變成禱告常態

當我們停下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禱告生活時,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禱告往往只停留在祈求需要上:自己、家人、教友生活的需要上。禱告就好像光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而設的,久而久之,我們的所需(更多是所欲)變成了禱告的對象而卻不是供給需要的上帝。這樣錯認禱告的對象會容易導致我們的靈性生命變得功利,但功利主義則屬於靈性境界中較低的層次而已。因此,我們必須有所覺醒,使到自己的靈性境界得以提升。那麼,校正我們禱告的對象,把禱告中的功利主義去掉便事在必行了。「耶穌禱文」正提醒我們,一切區隔我們與上帝的關係,使我們對上帝生起分心的任何需要或事物,是好是歹,皆必須予以拒絕或放下。沙漠教父伊域格屈(Evagrius)的禱告定義說明了這樣禱告的底蘊:「禱告是擺脫一切的念頭。」事實如此,只要任何一個妄念從心生起而不被制服,我們的專注力便即時會從耶穌轉移到魔鬼身上;只要任何一個慾望從心生起而不受控制,我們的專注力同樣會從耶穌轉移到誘惑上。心懷二意的人很難達至禱告預期的果效。因此,「耶穌禱文」提醒我們,耶穌基督才是基督徒禱告的中心和主體,祂才是我們真正的需要,得著祂就能得著所有。「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」(太6:33)「耶穌禱文」無疑就是進入天國的梯子,是打開天堂大門的鑰匙,它的屬靈意義和價值就在這裡。

 

破與立的方法

歷代基督徒皆依從兩個方法來接觸上帝,就是破的方法(the apophatic way)及立的方法(the kataphatic way)。本來這兩個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、各走極端的,而是相輔相成的、彼此互補的,乃至能顧及不同性格或氣質的基督徒的需要。但可惜的是,過去華人教會多側重在立的方法上下工夫,強調推理、想像,並借助文字、圖像等實體作為靈修的中介來建立神人的關係。正因如此便忽略了破的方法同樣是神人相通的有效途徑,事實上它更是直接的途徑。「耶穌禱文」正是這個破的方法的範式。
破的方法是負的方法,也是否定的方法,就是我們不借助任何有形或無形的中介物來經驗上帝的臨在,或獲得上帝的視像(vision of God)。事實上,自公元五世紀以降,「耶穌禱文」便被靈修導師高舉成為控制妄念、心像,以及偏情、私慾的一種破的方法。作為破的方法,「耶穌禱文」超乎了禮儀語言及圖像的表述方式,乃至另闢蹊徑,以一種去言語、意象、心念,並歸回靜定(stillness)的禱告方式去朝拜上帝,並經驗祂的臨在。
操練「耶穌禱文」看似簡單,因為它十分簡短。最長的格式也只有19個字:「主耶穌基督,上帝的兒子,求你憐憫我這個罪人。」但對於那些習慣用推理或想像式默想的基督徒卻變得十分困難,這正是因為「耶穌禱文」基本上是一種破的方法。我的經驗是,「耶穌禱文」的難是難在我們禱告時要破除所有、放下一切。某姊妹因此直言不諱:「『耶穌禱文』令我失去了安全感!」然而,未曾經歷破何來會有真正的立呢?破而後立正正是「耶穌禱文」對我們追求靈命成長的基督徒一個重要的提醒。耶穌基督說:「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喪失生命;凡為我喪掉生命的,必得著生命。」(太16:25)

 

結語

六世紀隱居於埃及荒野的阿爸腓利門(Abba Philemon)對前來問道的弟兄這樣說:「我唯一可以奉上(給上帝)的,就是那不住的禱告。」那不住的禱告不是甚麼,乃是「耶穌禱文」。願阿爸腓利門奉上的也是我們奉上的;讓我們的心為祭壇,「耶穌禱文」為祭品,不住地焚燒在壇上。

2 原刊於《道在雙月刊》2021年10月號

 

© 2013 The Tao in the World Ltd    私隱聲明及免責條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