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默觀與行動
李靜儀
上期我們略略談過路加福音中關於主耶穌、馬利亞和馬大的故事,(註1) 說明了「行動」與「存有」的互動與結合之重要性,也稍稍解釋了「行動」與「默觀」的關係。馬利亞與馬大分別象徵「默觀」和「行動」,這是我們「存有」的兩面,我們是馬大也是馬利亞,同時也是拉撒路。(註2) 而「默觀」則是將「行動」調較至與「存有」共融和諧之關鍵,彷彿像手腳裹著布,臉上包著手巾的拉撒路,從墓穴出來重獲自由一樣。 默觀祈禱是普世性的靈修操練和紀律,世上主流宗教和傳統智慧都有相關的教導,在不同的宗教和傳統中,默禱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和進行,它們同樣有效、同樣真實。大家所強調的,是實踐和經驗,而不是理論和知識。 默觀祈禱雖然看似隱密,但它卻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教導和操練。本篤修會的文之光神父(Fr. Laurence Freeman)、「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」(註3) 的總神師指出,(註4) 默觀祈禱在初代教會蓬勃發展,在埃及沙漠的隱修團體中扎根盛行,隱修者皆以耶穌的教導為榜樣,以基督為他們生活及靈修操練之核心基石。而對隱修傳統之父聖本篤(St. Benedict of Narsia)影響深遠的四世紀神學家若望格世安(John Cassian)和他的同伴Germanus,則將沙漠教父教母的教導收集並記錄在《會談錄》內。 (註5)時至上世紀中,本篤會的若望邁恩神父(Fr. John Main)從《會談錄》這古老的文獻中,將默觀祈禱、耶穌這重要的教導,發掘並呈獻給現代的信徒。耶穌基督這寶貴的屬靈遺產,不單只屬於沙漠的隱修者,也在歷世歷代的信徒中輾轉流傳,是無數基督宗教神秘主義者(Christian mystics)的靈修隱徑。默觀祈禱作為一種祈禱方法,於十六世紀的教會改革運動未開始之先,在十一世紀西方之羅馬拉丁天主教與東方之希臘正教會分裂之前,已被正式確立,因此,默觀祈禱源遠流長,是一種美麗的普世性祈禱方法。 所有祈禱方式、包括默觀祈禱均有果效,但默觀祈禱、特別是在今天的華人教會中,似被遺忘,甚至是被質疑。文之光神父解釋,默禱並不排斥其他類型的祈禱。像古老木造的車輪,其功用是將車推往指定的方向。車輪的輪幅就像不同的祈禱方法,輪的軸心可被喻為在聖徒心內祈禱之耶穌。軸心將輪幅連接,車輪在轉動,固定輪幅的軸心卻是靜止,它為車校正方向。同樣,無論我們用甚麼方法祈禱,是在我們心中的基督,為我們校正方向走向上帝。車輪要轉動就必須與地面接觸,離地的車輪只會空轉,車卻不向前。祈禱亦然,地面就是信徒的日常生活,真正的祈禱者必需每天劃出分別為聖的時空,讓意識回歸居於心內基督的聖靈,在衪內我們一起走向父上帝。 默觀祈禱便是我們移向車輪的軸心,我們「存有」之核心的操練。默禱時,我們的意識潛入靜寂,停留在核心,也是基督的居所,是衪推動我們一切「行動」,衪是我們力量的源頭,帶領我們回歸父上帝。這就是「默觀」與「行動」的關係了。 註1:路 10:38-42 註2:路 11:1-44 註3:WCCM, World Community for Christian Meditation 註4:Kim Nataraja, Food for the Journey: Weekly Teaching for the Meditation Group, (WCCM, Medio Media: 2014), page 14 註5:St. John Cassian, Conference, (St. Shenouda Monastery, Sydney, Australia, 2021), Chapter 9&10 |